首页 » 电影 » 爱情片 » 同学
同学

同学

状态:正片
类型:爱情片 
导演:Dmitriy,Suvorov
地区:俄罗斯 Russia
年代:2016
主演:内详
剧情:在卡秋莎的婚礼上,一个女人大闹婚礼现场,并说她..展开
剧情:在卡秋莎的婚礼上,一个女人大闹婚礼现场,并说她的丈夫最爱的是她,现场乱作一团。卡秋莎对此耿耿于怀,一直走不出阴影,她的朋友们多方劝解,希望她能放下过去,开始新的恋情……展开
剧情:在卡秋莎的婚礼上,一个女人大闹婚礼现场,并说她的丈夫最爱的是她,现场乱作一团。卡秋莎对此耿耿于怀,一直走不出阴影,她的朋友们多方劝解,希望她能放下过去,开始新的恋情……简介:二十多个同学的回顾,追溯了三十年的个人历史;一个个随机截取的普通日子,对应着自然和生命的四季。1978 年,当这些大都是矿工后代的同学,从陕西铜川三里洞煤矿中学毕业时,他们即将展开的人生之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沉浮在大时代的变革中,有着太多的理想失落与妥协,也有着不屈不挠的挣扎和坚守。三十年后,林鑫再次走近当年的同学们,记录了他们当下各自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历程。平淡中的安逸、喧嚣中的孤独、富足后的厌倦、贫困里的无奈,都一一绽放在这群鲜活的生命中,成为这一时期中小城市大多数普通人生活的一个缩影,同时也辉映着这样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

这部片子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中国西部陕西铜川这样一个小城市为背景,在时隔三十年之后,导演再次拿起简陋的摄像机记录了自己当年同学的今天生活状态,电影有三个多小时之长,整部电影看完之后给人的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压抑、无助、迷茫、劳累,总之是一种灰色的存在。整个电影在看的过程当中,我的胸口就像有一块大石头压着一样,感觉非常的难受。当然我也清楚地意识到这种不适不是纪录者刻意为之,而是一种真实的社会现实,他只是拿起自己的摄像机将这些真实地呈现到了大荧幕上,仅此而已。

导演在拍这个纪录片的过程当中,才发现他当年的那些同学,如今有病重的、有残疾的、有离婚的、甚至还有已经离开了这个人世的,总之每一个人在这三十年的过程中,都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这其中有这里干两天那里干三天没有固定职业的临时工,在街边卖珍珠奶茶的小商贩,也有拉着小推车沿街叫卖卫生纸的老大妈,还有每天早上要两三点钟起床去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当然也有个别人在这里面相对来讲是处于社会的中上层的同学(接下来也会给大家提到)但绝大部分都是处于这个社会的中低层,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些真实生活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反思。

接下来我想分几个主题词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部影片的一些感受:1.物质与精神

刚才提到在他们这些同学当中收入的分化是非常明显的,从一个月只有四五百块的清洁工,到街边的小商贩一个月可能有一两千块钱的收入。当然这其中有一位发展得比较好的是当地工商银行的分行行长,其一年有十几万的收入,可见单纯从收入上来讲已经有几十倍的差距。 如今的这些人有些是住在非常破败的贫民窟当中,个别人则住在当地的高档小区。以前在读政治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当导演去对这些低收入采访对象进行单独采访的时候,也明显的反映了这一点。那就是,当对中低收入的这些同学进行采访的时候,他们统一的口头表达无外乎:以前年轻的时候对未来还是有很多想法,现在对未来则是想不敢想,没有任何想法了,能过一天算一天吧。

尽管三十年前他们都是一个班上的同学,然而这三十年过去了,在这三十年当中在他们的生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致于无论当年多么有棱角,在这三十年的历史长河当中都已经把他们身上的任何棱角都一一磨平,只留下一声叹息成为他们的共同特征。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那种绝望、那种无助,可以说在整个的采访过程当中全程穿插其中,让人不得有一丝的喘息的机会。可见贫瘠的物质生活不仅仅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不便,在更大的程度上讲贫困甚至摧毁了人们心底当中那仅存的一丝希望。2.金钱与幸福

在整个片子当中有两类非常明显的对比,有这样的几个同学: 第一个女同学在当地做生意每个月有上万块的收入,然而他所面临的困境就是丈夫每天出去赌博,将她的收入败得精光,夫妻关系也已经名存实亡。对她来讲生活是灰暗的,尽管从收入角度看她属于当地的中上层,然而婚姻带给她的却是绝望,同时由于社会因素她也没有勇气去改变现状(离开现在的丈夫),当她面对镜头的时候只能是以泪洗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位男同学,他身患尿毒症,自己也失去了劳动能力,父亲瘫痪在床、母亲年老体弱、家庭处于极度的贫困中,他的妻子每天要给他的父亲擦洗身体照顾全家。他们就靠着低保来维持家庭的生活。可是她却任劳任怨没有怨言。恰巧采访当天是老父亲的生日,妻子还特地煮了长寿面,将老父亲从病床扶起,一边用筷子喂父亲吃面,一边大声在耳边问候“爸,你知道么,今天你过生日啦……爸、你笑啦……”

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哈佛大学那个著名的幸福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博士,我相信在受访群体当中他们可能根本听都没有听说过这位教授,他所提到的幸福的方法里面就提到过:很多时候我们以为金钱越多,好像我们就离幸福越近似的,然而就像上面所举的这两个鲜活的例子,第一个家庭的收入不知道是第二个的多少倍,可是这与他们自身幸福感却形成了巨大反差,不容否认,收入与幸福在一定阶段内存在着线性的正相关关系(即收入增加、幸福感增强),可是一旦经过这个阶段二者便不在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人生追求的终极目的并不是金钱本身,很多时候在这个繁忙的时代我们自己都失去自己的方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反思。3.读书学习

第三部分我想谈一下关于教育的话题,因为在整个采访的过程当中,这几十位同学其中有几位同学是成功逆袭了的,有一位是当年通过复读考上了西北大学,后面大学毕业了之后到长安大学去任教;另外一名则当上了当地工商银行的分行行长;还有一位从政府转到到了当地大学的党委副书记;这三个同学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当年通过读书,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当然与他们三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中有一位有女同学当年学习的成绩还可以,但是因为她是自己家中的老大,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毅然地退学。结果当年为了每天一两毛的工作收入,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学习生涯(父亲当年催促她去上学被她拒绝)。当年的她天真地以为每个月可以给父母带来几块钱的收入,可以起到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的目的,然而可悲的是就是因为这样短视的目光,却葬送了后面几十年的长远发展,说到这里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4.子女教育

在这部影片当中我也看到了关于子女教育的明显差异。第一个对象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在当地新的小区购房而且当年已经购买车辆,作为母亲教育女儿的方式就是典型的下面的描述:女儿你在家里什么活都不用干,吃穿也不用愁,想买什么东西尽管说,但是妈就求你一件事,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什么事都不要管,只要你能考出一个好成绩,那就是对她最大的回报。

第二个例子,我在以前的文章里面提到过这种现象,那就是自己是一滩烂泥,却恨铁不成钢。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 在采访之前妻子对镜头说,她的丈夫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会干,而且特别懒。晚上一家人要进行吃饭的时候,父亲和儿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于是父亲指挥儿子去把桌子收拾一下,结果儿子顶撞父亲“为什么要我去?”,父亲无奈“那就石头剪刀布好了” 最后的结果是儿子赢了老子,于是老子垂头丧气的去整理餐桌,留下儿子坐在沙发上发出得意的笑声……

当然在这些消极负面的故事背后,也有一些令人欣慰的。其中有一个普通家庭,女儿教父亲如何上网聊天、如何在网上进行购物。女儿刚刚考上大学,从家里的摆设来看,应该属于当地非常普通的家庭,然而在镜头的记录下父母和女儿的对话过程当中却明显地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平静温和的力量,一种良好的子女教育尽在不言中。5.关于信仰

这部片子当中还有一个令人讽刺的情节,那就是那位在大学里面教马列主义的政治老师。她特别提到自己虽然是一名共产党员,自己必须得信仰共产主义,可是她自己再清楚不过共产主义是多么虚无缥缈的东西,共产党员也得有信仰呀,于是她就去研究易经。在观影结束之后的观众交流环节,有观众也提到这样一个疑问: 观众: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你觉得我们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信仰?

最后导演的回答我认为非常棒,他答道:其实无论是共产主义也好,甚至易经也罢,哪怕是他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那些老同学也好,表面上看他们似乎对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心,他们对未来也没有抱过什么的希望,然而在他们的心中其实还是有一丝信仰的存在,也正是凭着这些信念的力量至少支撑着他们继续往前面走,无论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对于现状生活的维持。我们没有必要强制要求所有人一定要有一个A或者B所谓的一个名义来定义信仰,只要在我们心中有一份难得的坚持就好了就行了,就像林鑫导演本人对于纪录片的坚持一样。

亲爱的同学,你过得还好么?

收起

  • 吾乐云1
无需下载播放器即可快速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