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战争片 » 野战排
野战排

野战排

状态:正片
类型:战争片 
导演:奥利佛·斯通
地区:美国
年代:1986
主演:约翰尼·德普,凯斯·大卫,威廉·达福,托尼·托德,福里斯特·惠特克,汤姆·贝伦杰,马克·摩斯,凯文·狄龙,奥利佛·斯通,查理·辛,理查德·埃德森
剧情:泰勒是越战期间的一名美国大学生,他前往越南前线..展开
剧情:泰勒是越战期间的一名美国大学生,他前往越南前线去服兵役,被分到了一个步兵部队部队里有两个人一直对他影响颇大——伊莱亚斯和巴恩斯。他们两人对战争的看法截然不同,前者不忍残杀无辜,而后者却杀人如麻,泰勒..展开
剧情:泰勒是越战期间的一名美国大学生,他前往越南前线去服兵役,被分到了一个步兵部队部队里有两个人一直对他影响颇大——伊莱亚斯和巴恩斯。他们两人对战争的看法截然不同,前者不忍残杀无辜,而后者却杀人如麻,泰勒心里非常迷惑,到底谁对战争的看法才是正确。巴恩斯展开了一场残忍的屠杀,越南整条村落都流血成河。伊莱亚斯力劝好友不要如此残暴,却遭致二人关系的裂缝。巴恩斯更怀疑伊莱亚斯向上司打小报告,友谊变为妒恨。于是,在一次丛林战争中,他背着所有人,向伊莱亚斯扣下了扳机。泰勒却洞察了这一切,他心里终于有了答案。这是被称为“第一部关于越南的最忠实的影片”。影片面世后,无论从艺术性,还是从历史和政治的真实性方面,都引起美国政界人士、退伍军人乃至普通公民的深切关注。在近30年的时间里,美国一直企图摧毁越南的革命政权,先是在1946年支持法国人重新征服印度支那,继而进行所谓的“低强度战争”,即利用当地部族进行作战,最后进行了全面的军事干涉。先后有300万美国人被送往越南去进行这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美国在越南投下的炸弹,比其二战中在世界各地投下炸弹的总和还要多三倍。3500万人口的越南就有近300万人死于这场战争。1975年,美军灰溜溜地撤出西贡,带回去近6万名美军官兵的尸体和大量的伤残人员。这场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失败”的战争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震荡,上自美国总统,下至普通公民,几乎都不能接受“美国神话”破灭的痛苦事实。然而随着战争结束后“越南后综合症”对美国社会的侵蚀,美国人对侵越战争的认识也趋于冷静和现实,以电影形式反思战争的层面也愈加深入。《野战排》由奥立弗·斯通自编、自导。奥立弗·斯通1946年出生在美国纽约,1967年他正值风华正茂,同大多数美国热血青年一样,被送往越南参战。当他离开越南时,与他胸前勋章为伴的是他心灵与肉体上刻骨铭心的创伤。也许是这段终生难忘的经历,斯通从影后在他撰写的剧本里,无论是《午夜快车》,还是《疤面人》或《龙年》,都涉及了比较尖锐的社会问题或渗透了较强的道德意识,其作品中所流露的对社会的抵触情绪是与他同时代受雇于好莱坞的剧作家所不及的。及至在他撰写的《萨尔瓦多》和《野战排》剧本里愈发鲜明地体现出他一以贯之的严肃主题。《野战排》不是奥立弗·斯通的自传体影片,但导演在影片中的确融入了自己在越南战场上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他作为一名热血爱国青年,怀着报效祖国、保卫祖国,为了美国的理想和荣誉而不惜用身体去捍卫他的青春豪情。影片中,他用自己的真诚与感情塑造了主人公克利斯·泰勒、伊莱亚斯、巴恩斯等赴越参战的美国青年的情感与心态,并通过这些芸芸众生集注了他对那场旷日持久的不义战争的深沉思考。影片开始,克利斯从美军直升机上走下来,预示着他离开母体——祖国而要独立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这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良好家庭传统和教养的英俊青年,父母反对他当兵,希望他能做一个像他们那样受尊敬的人,有地位,有房子,但他不愿意那样。他来越南,只缘于“不能只让穷人家的孩子去打仗”,“要像祖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样,为国家做点事情”的基本动机,可以说,他奔赴越南时的初衷是崇高而圣洁的,甚至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从他登陆伊始,就遇到始料未及的考验:恶劣的自然和生存条件、周围陌生的人群和陌生的环境、超越体能的急行军、随时可能遭遇的越共与死亡、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而最令他不堪忍受的痛苦是来自现实对他理想与信仰的挑战。在小分队里,他夹在巴恩斯和伊莱亚斯中间,在一种几乎令人颓废的环境里经历着善与恶的斗争。在战争与屠杀面前,经过困惑、茫然、焦虑、痛苦的历练与思索,他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即使在战争中,人也要遵循一种道德准则。经历了肉体,尤其是精神的死亡与再生,他重新解释了祖国的尊严与个人尊严的意义;以鲜血和热泪对战争、侵略和人道主义重新做了注解;对于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做了自己的界定;对于友谊、理解与关心有了成年人的感悟。到影片结尾,当克利斯登上返回美国的飞机时,他心中升腾的是对死者和生者所应负有的责任,是与此前截然不同的对祖国的一种责任感。巴恩斯是斯通笔下另一类人的代表,从巴恩斯身上似乎可以看到《现代启示录》中的柯兹上校、《全金属外壳》中的哈特曼中士以及其他战争狂人的影子,但又都不是。他们身上只有一点是共同的:因战争而丧失了理性。从单纯军事技术角度来看,他们无疑都具备很高的军事素养,可一旦滥杀无辜,那就丧失了军人的基本方向。巴恩斯打死无辜的村民后,与伊莱亚斯发生了争执,为逃避军事法庭的审判,他在一次阻击中打死伊莱亚斯。当他的行为激起有正义感的士兵反对时,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我不想逃避现实,我就代表现实。死亡,你们见过吗?从巴恩斯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战争使他精神异化,他身上有越共子弹穿过的11个洞,但最终死于自己的下级克利斯的正义裁决。他曾经作为一名军士英勇作战,他曾经对小分队的士兵,甚至他的上级发号施令,他可以宰割没有反抗能力的越南村民,表面上看他像是具有某种力量,但恰恰这个军人中的强者不可避免地成为战争的牺牲品。美国军队的炮火焚烧越南土地的同时,也焚烧了他的良知,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美国军队的霸气使他最终摆脱不了恶有恶报、可悲又可耻的下场。痛定思痛的斯通在巴恩斯身上毫不隐讳地阐述了自己对越南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争决策者的看法。与巴恩斯相对而存在的是伊莱亚斯,这是导演意欲树立的一个正面形象。伊莱亚斯是名军事经验丰富的老兵,很会打仗。他和巴恩斯同为中士,但伊莱亚斯关心下级,关照新兵,对小分队战友非常负责任。他恪尽职守,执行任务时总是冲锋在前,他反应机敏,但处事冷静。这个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军人,由于反对巴恩斯杀害平民百姓,反被其讥讽为“胆小鬼”。在屠杀村民一场戏后,克利斯与伊莱亚斯有一场对话:“你和巴恩斯不和吗?”“巴恩斯这个人很任性。”“你呢?”“1965年以前是这样,现在不了。我们的国家太霸道了,是该轮到他们受惩罚的时候了。”越南丛林战火没有烧坏他的神经,反使他愈来愈看清自己国家的问题和那场侵略战争的性质。他不想让自己所在的军队成为“枪杀队”,也不想让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兵去白白送死,更不想让美国军队继续为非作歹。但是,他无力改变军事政策,惟有身先士卒,减少同伴的伤亡是他力所能及。导演通过影片向他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就是这样一名正直的军人,身历百战,没有死在越共的枪下却被自己的同仁杀害了。目睹巴恩斯举枪射击伊莱亚斯、目睹身负重伤仍被大批越共围追,而自己一方的直升机就在他的头顶呼啸而过却无力救助、最终导致他惨烈殉国的场面令人震颤。斯通以这样一名本应为国建功的优秀军人死于上级指挥失误,死于“自己人”枪下的事件,强调在越南战场上,于美国一方而言“敌人就在我们中间”的不争事实,以及“这场战争是打不赢的”根本思想。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在他白宫办公室里,从电视上看着美国军队最后撤离越南。之后他曾说过:“那一天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我亲眼目睹了美国人被一脚踢出了越南。”这当然也是美国人在20世纪中最痛苦的时刻。斯通与其他越南退伍军人有一种同样的感受,希望回国后能得到亲人、同胞的接纳、同情和包容,得到政府以及有关政策的善待,以安慰他们曾经受过委屈,受过伤害的心灵和肉体,使自己为国家的付出得到公平的对待。可是他们发现,国内反战的一方认为他们是战争的罪人,而当初主战的一方却尽量忽略他们的存在,不愿意因为重视他们而提醒其记住民族的耻辱。于是这一特殊的群体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失落和孤独。由于精神上极度绝望,伴随着负罪感、自我怀疑等阴影的缠绕,至少有5万越战退伍老兵得了精神创伤综合症,有6万人死于这种压力。斯通从越南返回美国后一直想拍一部有关越战的影片,尽管只有冲动并不能实现他的初衷。在越战结束十几年的时间里,已有很多部影片从不同角度描写过越战,到1986年,斯通决定以他的方式,把他看到和感悟到的真实的越战告诉美国和世界,告诉美国的下一代人。斯通最想告诉人们的是,在越南战场上,看得见的敌人是越共,而更加可怕的是看不见的敌人,那就是精神和道义上的腐朽,是道德准则的堕落。他想告诉人们,当时的里根政府本想通过越南战争鼓吹美国神话论,而事实是美国神话被美国政府自己击破了。300万像克利斯、伊莱亚斯、巴恩斯、沃尔弗、金一样的青年,怀着神圣庄严的英雄主义去进行的一场弘扬美国精神的战争,付出的是重塑社会精神基础和道德准则、重新树立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修复被伤害被分裂的民族感情的沉重代价。影片提醒人们不应忘记这个民族经验,不应回避和忘记这个历史教训。为实现影片的初衷,斯通最大限度地再现当年的越南战场。“军人俱乐部”仿佛把观众带回到60年代末期的越南。白天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军人们,晚上大有及时行乐之感。但是在不乐白不乐的表象下面,掩盖不住他们为明天和未来的担忧。最典型也最普遍的方式是吸毒,大麻造成的幻境成了这些人麻醉自己、逃避现实的最佳去处。无论是跳舞、听音乐,还是打牌和锻炼身体,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大家都把这个俱乐部当做避风港,每个人都希望在这里栖息时舒缓一下紧张的神经。俱乐部里节日般的气氛准确地烘托出这些军人的心态。影片中对美国军人的厌战情绪有多处描写。士兵们谁都明白在越南这个地方每呆上一天意味着什么:金计算着自己还有39天就服役期满,朱尼尔还要挨上92天。奥尼尔中士是个老兵,在频繁的战事中他有不祥的预感,向巴恩斯请求提前三天休假。炮火封锁阵地时,奥尼尔用桑尼的尸体护住自己,弗朗西斯自己用刺刀扎伤腿,因为二次负伤就可以回国。这些让人真切地感到军士们度日如年而又无可奈何,以及他们对越战的恐惧和厌恶。在剧作上,斯通以第一人称克利斯口述日记及他旁白的形式来结构影片,这样既记录了克利斯的心路历程,又通过他的叙述看到士兵们的状态和整个战场。比如新兵克利斯刚来到驻地,老兵就催他快挖工事。这时克利斯旁白:“记得一位作家说过,地狱里是没有理性的,这个充满对立的地方就是地狱。”他与黑人士兵相处后,在日记里写道:“他们是被社会遗忘的人,大都来自社会最底层,最多只上过二年中学,正是这些又脏又不幸的穷人在为我们的国家战斗。他们称自己为土地,因为土地能容纳人间最宝贵的东西——心灵。”影片中,克利斯以读信和内心独白的形式与现实中的人和事的对话比比皆是,随着克利斯不断叙述,不断评论他的所见所闻,引导故事向纵深发展。这种叙述方式不仅使影片节奏张弛舒缓有致,又给人亲切、真实的感觉。影片的音乐和摄影功不可没,二者在烘托环境气氛和心理气氛上与影片主题谐调统一。直升机上俯视伊莱亚斯被围追的画面,结尾处,从飞机上俯拍战场的画面,人字形的尸体码成一个大圆坑,给人留下的印象挥之不去。《野战排》由一位前海军陆战队训练指挥员来担任影片的技术顾问。影片开拍之前,他带领摄制组全体成员到菲律宾丛林里进行了几个星期极其艰苦的实地训练,让演职员真切体会在丛林里生存和战斗的感受。迄今还没有其他一部影片能像《野战排》这样如此令人信服地抓住越南战争的外观和感觉,能如此令人信服地认同越南战争的残酷和错误。应该注意的是,《野战排》是站在美国人的角度来再现战争,这里重视的是战争给美国人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对遭受十年战乱之苦的越南人民而言,《野战排》低估和忽视了战争的另一方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牺牲。继《野战排》之后,斯通又拍摄了表现越战伤残老兵饱受肉体与精神折磨、投身反战行列的《生逢七月四日》(1989)和以越南妇女角度来叙述战争的《天与地》(1993),形成他的“越战三部曲”,但后二部的成就没有超过《野战排》。收起
  • 吾乐云1
无需下载播放器即可快速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