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台剧 » 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们与恶的距离

状态:第10集完结
类型:港台剧 
导演:林君阳
地区:中国台湾
年代:2019
主演:贾静雯,温升豪,吴慷仁,周采诗,陈妤,洪胜德,曾沛慈,林哲熹,施名帅,林予晞,检场,谢琼煖,刘越逖,谢丽金,巴戈,萧瑶,于卉乔,王可元,刘修甫,葛蕾,严艺文,林雨宣
剧情: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这是..展开
剧情: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这是由一场无差别杀人事件,延伸出的几个家庭间,不同立场、不同参与者的故事…….因孩子罹难濒临破碎的受害者家庭,儿子杀人于是避逃人群的加害者家庭,弟弟患病带给..展开
剧情: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这是由一场无差别杀人事件,延伸出的几个家庭间,不同立场、不同参与者的故事…….因孩子罹难濒临破碎的受害者家庭,儿子杀人于是避逃人群的加害者家庭,弟弟患病带给姐姐人生课题的家庭,这是一个,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故事。当事件发生,我们会选择如何面对?

看完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我的第一感觉是:台湾真小

小到像是只有一个律师,一家医院,一个幼儿园,一家奶茶店。

当然这是笑谈。

只有世界够小,人与人才总有机会遇见,复杂的戏剧性才得以上演。

世界越小,编剧的野心就越大。

《我们与恶的距离》讲述的,是围绕一桩无差别杀人案展开的社会众生相。

剧中的杀人者名叫李晓明,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

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里,他走进一家影院,持枪扫射,酿成了9死21伤的惨剧。

没有人知道他因何行凶。

这也是这部剧留给我们的最大悬念:一个人怎么会如此淡定地拿起枪杀死一群人?

本以为这部剧会告诉我们答案,可是在第5集的结尾,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在没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李晓明被执行了枪决。他的杀人动机成了永远的谜。

这太让人遗憾了。

尽管李晓明死前留下了一封信,但我们却很难从他的只言片语里,了解他更隐秘的心理。

为什么说了解凶手的杀人动机如此重要呢?

因为真正的杀人者是“动机”,而凶手的肉身不过是执行者而已。

在动机不明的情况下,仓促地杀死凶手,实际等于让“真凶”永远逃脱了。

不管怎样,李晓明死了,受害者家属乃至整个社会都如愿了。

可事情就此结束了吗?

并没有。

凶手留下的伤痕才刚刚开始蔓延。

这个伤痕最先属于受害者的家人,他们失去了至亲,悲痛欲绝,要花上几年甚至一生去平复。

这个伤痕后来又在媒体的追踪和放大下,成了横在每个人眼前的一道疤。

这道疤的下面,藏着一条深深的缺口。

人最不能忍受“缺口”的存在,于是总要找到某种方式,把缺口填上。

既然杀死凶手收效甚微,于是潮水般的愤怒开始转移,朝着凶手的家人汹涌而去。

谁让他们和凶手流着相似的血液呢?

血脉相连,自然难辞其咎。

于是我们看到,李晓明的父母要终日忍受媒体的骚扰、网民的咒骂和路人的冷眼,最终,不堪其扰的他们躲去了乡下,过上了深居简出的日子。

妹妹李晓文化名为“李大芝”,外出谋生,想给自己换来一个清白的身世和一段崭新的人生。

可是,无论是躲还是藏,都逃不过命运的追杀。

好巧不巧,李大芝工作的品味新闻台主管宋乔安正是受害者家属之一。在得知李大芝的身份后,她派记者秘密跟踪,最终暴露了大芝的身份和家人的藏身之所,使得这一家人好不容易刚刚爬出深渊,又再次跌落其中。

那是整部剧除了凶手杀人以外,最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桥段。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与恶的距离,竟然是如此之近。

尽管我们都能理解,宋乔安因为痛失爱子而满腹愤怒,她无法接受凶手一家过上表面安稳的日子,她要亲手毁掉这一切。可是,一旦她出手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从“受害者”的位置移开,坐上了“加害者”的席位。

这是让她无暇多想也始料未及的。

不止如此,片中的那些旁观者们、网民们,他们打着正义的旗号对凶手的家人恶语相向,放肆辱骂。

我也能理解这背后的心理,排除那些借酒撒风的心理变态者,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的出发点还是好的,他们基于一种朴素的同理心,由他人的悲剧联想到自己和家人可能存在的风险,于是感同身受地将愤怒发泄到凶手及其家人的身上。这一潜在的心理轨迹,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行为就是对的呢?

显然不是。

这部剧要讲的其实是个特别简单的道理。

我把它看作是一部关于常识的剧集。

对于这部剧,我原本是无话可说的,因为它讲的太正确了,正确到早该成为某种共识。

可是,它在今日的爆红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些常识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稀缺之物,以至于我们每个人都愿意用“高分”来认可这份常识。

这个常识是什么呢?

用四个字就可概括:把人当人。

这是一切的基础。

只有把人当人看了,才有所谓“人权”的存在。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把人当人看。我们会把杀人者看作恶魔,把凶手的家人看作恶魔制造者,把精神病人看作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

当这些人被贴上了“非人”的标签后,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对他们采取“非人”的对待,仿佛唯有如此,才能把“正义”的奖状贴在自己身上。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这恰恰是杀人者在行凶时的心理过程。

在凶手的眼中,被害者并不是人,而是某种欲望的工具。

凶手通过杀死他们,来达成内心隐秘的欲望。无论那欲望是复仇,占有,发泄怒火,还是满足变态的快感。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我们把凶手或其家人,由具象的人抽象为一种欲望的代号时,尽管那欲望很可能表面上很正当——比如我们想要消灭危险,获得安全——但其实我们在底层心理上与杀人者并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都是在把人物化的基础上,企图消灭对方。

只不过杀人者用的是刀枪,而我们用的是语言;杀人者是让一个人死,而我们是让一个人失去生存的可能。

这才是我们与恶的距离,表面上相去甚远,实际很近很近。

近到你毫无察觉,就已经站在了恶的一边。

最后我还想就剧中的一个角色,再说几句。

这个人物是律师王赦,赦免的赦,一看便知是个帮凶手辩护的家伙。

说实话,这个人物并不讨喜,因为他太正确了,也太正气了,俨然一个新时代的“伟光正”形象。

在他的身上你也看不到任何弧光,而只能看到一条笔直的高光。这也使得这个人物缺少了些魅力。

或者这么说吧,他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秉持着对于人权、正义、真相的信念,一心要和这个扭曲的社会死磕。为了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利益,他的处境比李晓明的家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的家人也一再受到威胁。

这样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里自然是不讨喜的。

人们会骂他傻、轴,不会变通,不懂得审时度势。

但我想说的是,我喜欢这个角色。因为他做了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我觉得一个正常的社会,就是我们不逼迫任何人做出牺牲,但当一个人自愿做出了牺牲时,我们至少应该鼓掌,而不是说风凉话。

这是底线,不是什么高要求。

也只有这样,每个人都把人当人,并对那些为了早日实现一个“把人当人”的社会而付出努力的人报以十足的尊重,我们才能真正拉开自己与恶之间的距离。

收起
  • 吾乐云1
  • 吾乐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