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后劲:王建民
后劲:王建民

后劲:王建民

状态:超清
类型:纪录片 
导演:陈惟扬
地区:美国
年代:2018
主演:王建民
剧情:《後勁:王建民》由WYC影視(WYCMotio..展开
剧情:《後勁:王建民》由WYC影視(WYCMotions)拍攝,WYC影視、藝博思國際有限公司、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加拿大台裔導演陳惟揚花費四年多時間,和王建民一起飛過美國21座城市,紀錄..展开
剧情:《後勁:王建民》由WYC影視(WYCMotions)拍攝,WYC影視、藝博思國際有限公司、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加拿大台裔導演陳惟揚花費四年多時間,和王建民一起飛過美國21座城市,紀錄包含王建民在德州棒球農場苦練的艱辛、熱血重返大聯盟在皇家...

(英文原文链接:https://www.ketagalanmedia.com/2018/10/23/baseball-star-taiwanese-chien-ming-wang-documentary/)

12月14日登陆台湾的棒球纪录片《后劲:王建民》已在纽约的台湾社区中掀起一波怀旧浪潮。正如传奇台湾投手王建民效力纽约洋基队的2005至2009年,旅居纽约的台湾人再一次因偶像而自豪,也再一次以体育之名,将一切关于政治与身份认同的争吵抛在脑后。至少,暂时如此。

在美国,几乎所有台湾人的社会团体都与泛绿或泛蓝阵营挂钩,组织的活动也往往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一些旅美台胞对于政治的热衷远胜岛内民众。有时跟他们交流不过五分钟,话题就从日常对话变成政治辩论。之后就是他们向你灌输观点了。”作为专注棒球三十多年的资深球迷,王立其(Rich L. Wang)目前在纽约城市规划部门工作。他回忆着7月29日的纽约东村点映,王建民与导演陈惟杨(Frank W. Chen)的出现将气氛推向高潮。“因观点不同从未谋面的台湾人在影院中可以轻易避免可能的争吵。我看到持不同身份认同、分属蓝绿阵营的朋友们在此相聚。是的,他们都来了。” 2006和2007年连续两季在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拿下19胜之后,王建民被台湾民众誉为“台湾之光”,更成为旅美台人的楷模。2007年,王建民荣膺美国《时代》周刊“全球百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不仅因其在美职棒取得的成就,更因他凝聚全台湾的明星效应。“当他站上投手丘,台湾全然忘却政敌与冲突而为他喝彩……肩并肩的球迷们,无论是官员还是乞丐,无论来自大陆或生在台湾,无论是裹着小脚的太太抑或赤脚的孩童,他们的声音只有一个。”《时代》周刊如是评价这位传奇投手的影响力。在这两年巅峰期,成千上万的海外台胞为棒球倾倒,如今37岁的陈导也是其中之一。王建民/图片由Keith Allison拍摄

2005年,纪录片导演陈惟扬在罗德岛设计学院攻读建筑专业的硕士学位。王建民加盟纽约洋基后的第一个主场比赛,他搭乘近五个小时的长途巴士从罗德岛来到老扬基体育场,只为亲眼见证那个高大的台湾身影站上洋基投手丘。王建民出现的那一刻,他热泪盈眶。十年后,陈惟扬跟拍王建民四年,最终完成了他导演生涯的处女作。“建民是勤勉的代名词。他也让我们追忆起曾经的奋斗。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淳朴低调蓝领阶层的代表,台湾人一步步走到现在,成家立业,并最终在岛内或海外立足、富强。台湾人在建民身上看到了自己。” 当年,上百台湾群众,无论是否是棒球死忠粉,都会奔赴球场。41岁的许伯丞(Borcheng Hsu)曾自愿收集台湾人的订票请求。当“王建民”出现在赛前一天或比赛当天的首发名单中,他的电子邮箱往往会被超过150封现场观赛诉求轰炸,而彼时脸书群组(Facebook group)还未兴起。依靠雄厚的球迷基础,许先生曾与纽约洋基官方探讨专属台湾观众的购票方案,获得过不少购票“买一赠一”的实惠。他们往往坐在最高的边角看台上,挥舞着“青天白日旗”。许伯丞说:“台湾人看建民比赛会迸发出某种不知从何发端的荷尔蒙,异常激动。大概因为王建民站上投手丘就总是赢球吧。”在纽约洋基队史上,王建民是第二位连续两季拿下至少19胜的王牌投手。王立其几乎去过所有王建民登场的纽约洋基主场比赛。他怀念当时的场景——“来自泛蓝和泛绿阵营的台湾球迷紧挨着坐在洋基队指定的台湾球迷区,聊着棒球,和睦沟通”。

对于老一辈台湾移民来说,王建民的成功更像是台湾统治世界少年棒球联盟的延续。从1969年到1996年,出于政治考虑,国民党政府十分注重青少年棒球的发展,台湾少棒队也没有让统治者失望。小球员们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威廉波特(Williamsport, Pennsylvania)先后17次为台湾捧回金杯,并在1971-1974年完成“四连冠”, 在1977-1981年实现“五连冠”。

台湾棒球实则是日本殖民时期的舶来品(另一部2014年上映、在岛内反响火爆的棒球电影《KANO》,讲述了日占时期台湾棒球的盛况)。1906年台湾出现第一支棒球队。《殖民的产物,民族的游戏:一部台湾棒球史》(“Colonial Project, National Game: A History of Baseball in Taiwan”)的作者安德鲁·莫里斯(Andrew Morris)教授认为,在台湾,不同政党无论持何种政治倾向,都曾将台湾棒球在世界舞台的惊艳表现作为国际认可的象征,以鼓舞岛内士气。1971年台湾被逐出联合国后,不承认台湾当局、承认中国大陆的“国际断交潮”随之而来。莫里斯教授表示,经历了这段外交失利,台湾政府更加倚重棒球,以棒球为“工具”,鼓舞民族主义,团结全台湾。

当第一代台湾移民来到美国,台湾人对“国民运动”根深蒂固的热爱与激情随之漂洋过海。69岁的伍锐贤(Eric Y. Ng)1970年来到纽约,现任历史过百年的华人组织——纽约中华公所的主席。中华公所一直以来政治立场偏向国民党,伍先生也坚称自己是“来自台湾、反对台独的中国人”。在他办公室的书架上,六颗七十年代少棒冠军队成员签名的棒球静静地躺在无数公所收获的奖杯与证书之间。伍先生对这些棒球背后的故事如数家珍,并清晰记得每年公所接待冠军小队员们的具体日期。

“刚来美国时我沉迷美国广播公司第七频道(ABC Channel 7),就是为了时刻关注纽约洋基和纽约大都会(New York Mets)的动态。那时还没有ESPN。”尽管伍先生承认,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台湾人不再因棒球痴狂,但棒球与台湾少棒依旧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集体记忆,尤其对于老一辈移民来说。伍锐贤的棒球收藏/图片由作者本人拍摄

“台湾人从不忌讳也更不犹豫在球场展示他们来自何处,无论何时何地。”许伯丞自豪地说道。但他也意识到,这样的机会如今少之又少。台湾小球员已经连续五年无缘宾州威廉波特的世界少棒决赛;美职棒中缺少一位像王建民一样现象级的台湾球员;多数台湾人也很少打棒球、看棒球了。一些受访者还表示,在美国居住的压力、在纽约入不敷出的谋生正让台湾人远离棒球。 当纽约洋基队为了季后赛名额在美职棒外卡骤死赛(Major League Baseball wild-card game)厮杀,台湾球迷已不再充斥纽约中国城附近的餐厅与酒馆。据纽约皇后区的台湾居民乔治·金(George King,化名)表示,台湾人开的体育酒吧正逐渐关闭,而他也被这种趋势裹挟。他曾在台湾人聚居的皇后碧沙(Bayside)地区拥有一家体育酒吧,每到棒球比赛日酒吧总会聚满台湾人。而今他已在相同的地点开起一家台菜馆,餐馆内没有一块电视屏幕。 美国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台湾棒垒球会也在不断缩水。52岁的台裔居民阿莱士·李(Alex Lee)当年享受着棒球带来的归属感。他在念高中时加入了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地区的台湾棒球球会。但当他在十年前接管这家球会,日常打球的会员越来越少,曾经风风火火的新泽西州台湾球会年度比赛也难以维系。“过去两年我们没有凑够足够的队伍来举办棒球比赛。我们与其他为数不多的新泽西球明年会再试一次,如果依旧未果,这个比赛就将到彼时为止了吧,”李先生依依不舍。 对于旅美台湾人来说,王建民的黄金岁月是他们美好的往日时光。所有台湾同胞因王建民聚到一起,无论生在美国抑或台湾,支持蓝营还是绿营,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是球迷。“这就是体育,让所有人因一记伸卡球(滚地球、Sinker)或本垒打相聚,它的魔力让场外相互嫌弃甚至争吵的人们共同欢呼。”《后劲:王建民》的制片人杨明燊(Brian Yang)回忆道。他曾制作过许多亚裔或与亚洲相关的体育电影,其中包括讲述NBA球星“林书豪旋风”台前幕后的《林疯狂》(《林书豪旋疯》/Linsanity)和记录两届NBA全明星马布里在北京追寻冠军梦想的《我是马布里》(《纽约人在北京》/My Other Home)。 陈惟扬导演的棒球纪录片《后劲:王建民》已结束美国的放映,并于12月14日正式在台湾院线上映。今年11月17日,陈导的处女作与其他四部入围台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单元的影片共同竞逐“华语奥斯卡”。谈及自己的突破,陈惟扬表示,“不论在哪里,只要看到王建民投球,台湾人就愿为他驻足,人们也将在那一刻抛下一切去学着认同彼此吧。”收起

  • 吾乐云1
无需下载播放器即可快速播放